5427家A股公司出海半年报:过半走出去,深度国际化仅17%
5427家A股样本公司中,超半数披露了境外收入;电动乘用车以1353.58亿元的境外收入中位数领跑;连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中部省份的出海企业数量也悄然闯进全国前十。

在EqualOcean此前的采访中,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,“中国企业出海的底气,藏在每一个能准时送达的集装箱里”。
如今翻看2025年上半年的A股上市企业财报,这句话有了更鲜活的注脚——5427家A股样本公司中,超半数披露了境外收入;电动乘用车以1353.58亿元的境外收入中位数领跑;连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中部省份的出海企业数量也悄然闯进全国前十。
这不再是少数龙头的 “独角戏”,而是从沿海到内陆、从传统制造到新兴产业的 “全域出海潮”。但热闹背后,细节里藏着真实的挑战:境外收入均值14.17亿元与中位数1.48亿元的差距,说明头部效应仍在加剧;近四成企业境外收入占比不足10%,意味着多数出海还停留在 “补充营收” 的阶段。
这些数据究竟勾勒出怎样的出海新图景?不同行业、不同类型的企业又走出了怎样差异化的全球化路径?本文将从总体格局、行业分布、企业特征与区域布局四大维度,用数据拆解2025年上半年A股企业的出海逻辑。
01 总体格局:出海已成常态,但规模仍偏分散
截至2025年9月5日,5427家A股上市公司中,共有2890家披露境外业务收入,占比达到53.25%。这意味着出海已不再是少数企业的尝试,而是逐渐进入常态化阶段。
进一步看境外业务收入的占比区间分布,我们发现:
近四成企业境外业务收入不足10%,出海对它们而言仍只是补充;
28.03%的境外业务收入占比在10%–30%之间,已建立一定海外市场,但仍以内销为主;
16.02%的境外业务收入占比在30%–50%,逐步形成较稳固的海外市场;
而真正超过50%、实现深度国际化的企业仅占17.34%。
02 行业格局:电子与汽车领跑出海,新兴行业加速成长
从行业分布来看,电子行业以6015.66亿元的境外业务收入位列首位,展现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。汽车行业依托消费品属性快速扩张,建筑装饰、机械设备和基础化工等传统行业依旧是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撑。
从总规模和占比两个维度来看,电子行业以51.56%的境外收入占比和超6000亿元的规模稳居首位,显示其在全球市场的核心地位。家电、通信、汽车等行业同样占比超过30%,共同构成出海的基本盘。与此同时,国防军工、非银金融、传媒等行业虽然总体规模尚小,但同比增速均在30%左右,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潜力。
从细分行业看,电动乘用车位居居首,反映出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。房屋建安、物流运输、家电和银行紧随其后、航空、相机、钴冶炼等细分领域同样跻身前十。
03 企业格局:龙头企业占据规模优势,民企与创新型企业凸显活力
从企业层面看,境外业务收入规模高度集中于龙头公司。比亚迪、美的、立讯精密、洛阳钼业等民营巨头均突破千亿规模,中国银行、中海油、中交建等央企同样稳居前列,显示出传统龙头在全球市场中的稳定地位。
与规模优势不同,占比排名则揭示了另一层面。一批企业虽然整体营收规模有限,但几乎全部收入来自海外市场,对外部需求依赖度极高。例如安道麦、新潮、安德利等企业,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00%,蓝英装备、洲际油气等同样超过99%。
在增速维度上,华勤技术、渤海租赁、阳光电源境外收入同比增幅均在90%左右,厦门象屿、比亚迪、华友钴业等企业的增速则在40%–70%之间,反映出新能源、资源流通等板块的持续高景气。建投银行、中信金属、中国化学、鹏鼎控股等也实现了30%左右的增长,在周期行业和制造环节维持稳健扩张。
从企业类型来看,大型民营企业依然是出海的主力军,共有1726家,占据绝对优势。地方国企(419家)、中小民企(287家)和央企子公司(217家)紧随其后。与此同时,港澳台企业、中外合资和其他外资企业在制造、消费和高端服务领域同样活跃,构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版图的多样性。
04 地区格局:东南沿海仍是出海核心地区,中西部新兴力量崛起
区域分布上,出海企业仍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。
广东、浙江、江苏三省合计达1411家(占比48.82%),占据全国半壁江山,继续扮演出海主力军。上海、山东和北京依托总部经济与产业链优势,形成第二梯队。与此同时,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中部省份进入前十,反映出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同带来的新动能。
05 结语
翻看完整份数据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比亚迪、美的等龙头的千亿境外收入,而是出海中企在海外落地项目时强大的执行能力与资源调配实力。
以澳柯玛年报中披露的印尼工厂建设规划为例:为满足东南亚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、突破传统出口模式的局限、实现从产品出口到产能出海的转变,澳柯玛计划斥资3.6亿元在印尼新建年产50万台冰箱(柜)的智能制造工厂 。一期工程建设冷柜(含展示柜)生产线,总建设期仅14个月。
这种 “高效”,是东南沿海企业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经验,是民企灵活的本地化策略,也是顺丰们搭建的跨境物流网络,更是国企在海外项目中展现的资源整合与落地能力。正是这些细碎的优势,拼成了A股企业出海的底气。